集贤馆内书香浓郁
3月1日,记者来到位于西关小学对过邮政储蓄二楼的集贤馆,来到这里,犹如步入艺术殿堂,明德厅四周悬挂琳琅满目的名家字画、篆刻、刻字等作品,茶香墨香扑面而来,几位书画爱好者正在潜心学习,古琴乐音不绝于耳。馆长王成强正在台灯下篆刻印章,他左手握石,右腕挥刀,认真中透着流畅自然,一招一式都表现出了深厚功力。
1965年出生的王成强,几十年心无旁骛勤研书画,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刻字艺委会副秘书长、市刻字研究会主席。他待人质朴,待艺真诚,求学德厚,在书法、绘画、篆刻方面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、感悟和表现。说起建立集贤馆的初衷,王成强滔滔不绝。海城,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,历史上出现过大学士管宁,甲骨文专家于省吾,作家陈冲,画家赵敏、孙恩同,书法家宁斧成、王廷风、王宏、张世刚、王登科等,可以说,海城有着较为浓厚的文化土壤。但是,无论怎样肥沃的土壤,无论怎样优质的种子,如果没有雨露滋润,如果没有精心呵护,种子怎会生根、发芽、开花、结果?而海城一直活跃着这样一批人,他们对书法国画有着深深的情结,临池不醉,甘之如饴。2004年,筹备海城硬笔书法协会时,王成强作为发起人,一直想有自己的活动场地,几经迁移辗转,一直到2014年刻字研究会成立之后,他们觉得必须要有自己的活动场地。于是,王成强、杨维君、汲勉君、杨永裕等13位书画家集资15万元租下了这里,于2016年10月开始试运营,并开展了传统文化大讲堂等活动。王成强说,2017年正值海城创城攻坚之年,海城不仅在经济发展上突飞猛进,文化实力亦将为之锦上添花,即便书坛画苑,也要为提升市民素质、涵养文化底蕴、擦亮海城这张名片做出应尽之力。他们的目的就是营建一处平台,让书画家们有个交流切磋提高的场所,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承书法、美术、篆刻、刻字艺术,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健康发展。
栽下梧桐树,只等凤凰来。集贤馆建成不久,画商、企业家纷纷找到这里,争相购买馆里的书画篆刻作品,更有不少人把孩子送来这里学习书画,这样一来,就很好地将文化作品转化成商品,让文化商品真正流通起来,形成文化产业链,以此又可更好地支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。王成强,他们将以此为契机,更好地扩大宣传影响,让更多的人知道文化的价值,懂得艺术的真谛。
王成强从小爱好书画,一次,他参加省里举办的书法班学习活动,有幸结识了吴昌硕、齐白石传人张子明老师,他才真正成为名师门徒。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访问学者、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张子明书法技艺精湛,国画写意洒脱,于无为中自由为。王成强受其熏陶指点十余载,受益颇丰。聪明的王成强在学习的道路上,不仅“游于艺”,而且成于有一个经商的头脑。他的丽水书画苑成立于1995年,现已成为经营美术用品、美术书籍、加工画框、书画装潢、书画作品销售等为一体的专业书画店,经销省内外众多知名书画家作品,也可根据个人要求订画或预订篆刻印章。这些,为他做好集贤馆的各项工作无不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王成强介绍说,海城有着一支令人佩服的书法创作队伍,他们先后成立了市书协、市硬笔书协与刻字研究会,他还着重介绍了刻字这门独立艺术。刻字,是指在传统书法基础上,运用现代构成艺术,将传统书法重新组合,做立体凿刻,并加以色彩描绘,变传统书法平面素颜而为集书法美、刀法美、空间构成和色彩构成于一体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门类。刻字研究会于2014年11月成立,隶属于省书法家协会刻字艺委会,为海城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开展活动、参加展览、增进交流、搞好教学提供了组织保证。我市作者从第四届全国刻字展开始,先后有8位作者的11件作品入展,2件作品入选,另有9件作品参加了国际刻字交流展,有5位作者成为中国书协会员。
坐在集贤馆里,时不时会有人来到这里,他们抑或欣赏佳作,抑或学习书画,抑或品茗研讨。集贤馆还是文联的书法美术国学培训基地。即将离开集贤馆的时候,王成强表示,他们将在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普及的大趋势下,依靠现在有利条件,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创作和传授国学等活动,使海城在书画艺术领域出作品出人才,把集贤馆建设成为广大市民陶冶性情、丰富精神世界的平台,为建设先进文化城市做出书法工作者应有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