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宗族,就是一条血脉,一本家谱,就是传承家族的史记。一次老有所为的想法,萌生了续修家谱的心愿,主编张永恒、张永华历时三年,行程超过三万公里,完成了《南台张氏族谱》的编修工作。11月8日在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双益社区活动站,张永恒、张永华兄妹对记者说:“作为南台张氏的后人,应该继承发扬祖先的优良传统,让敦厚、朴实、勤奋、崇德、尚善的家风世代相传。编这本族谱就是要留存一份记忆和情感,留张氏家风给后人。”
说到写家谱,普通人总觉得很复杂很困难,其实只要踏下心去做终会写出来。作为主编之一的张永华说:“从工作岗位退休之后,一直想写一本关于家族的传记,哥哥张永恒提出来家里的老谱单一直没有重新编写,我当时眼前一亮,续修家谱不但可以让子孙后代了解祖宗辈分,还可以让失散在外的族人通过家谱寻到根。”据老谱单,张永华获知自己是南台张氏家族八世,作为一个家族的女性成员要重新修订家谱,她掌握的资料十分欠缺。
虽然家谱不涉及正规出版,但是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张永华亦不敢有半点马虎。她认为,修史最重要的是真实,一点细节也不能放过。由于原有的族谱已经不复存在,所以涉及到家谱的人名、地名、历史渊源等都需要核实。于是张永华和家里人商量要去山东老家寻根问祖,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。2006年,67岁的张永华只身一人踏上了行程,由于老家谱历史久远,涉及到的时代和地名好多都无法考证,张永华先后在十几个城市“地名办”、“图书馆”、“档案馆”、“博物馆”翻阅近百部文献,同时将收集到的资料分成若干专题考证。“寻找的过程艰难而漫长,好在得到族人的大力支持。”张永华说,许多族人都已经过世,无法核实家族信息,她只能另寻其他渠道,这是让她最费心力的地方。
在查询资料,回望历史的过程中,张永华脑中总会浮现这样的画面:先辈们扶老携幼,离乡背井,跟随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,一路向北,进入辽东半岛,然后在海城土城子落地生根,繁衍生息……史实的图像化令人动容,也让张永华有了新的动力:“翻山,涉水,开垦荒地,先祖何其不易……一部先祖们的迁徙史,既是个体命运的转变,也是时代变迁的重要印证。”她从修谱的路上体会了“生身”之由,于是更加关注自身的使命,从而更认真思考如何将家族家史家风延续下去。
张永华在搜集资料时有被族人拒绝的时候,在整理资料时有筋疲力尽的时候,在伏案写作时有心力交瘁的时候。被拒绝的时候,兄长会给予她鼓励;筋疲力尽的时候,嫂子会给她准备好吃的并叮嘱她好好休息;遇到困难的时候,家人总是会和她一同前进,一起面对。张永华在修谱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,编撰族谱不仅是为了追根溯源,最重要的是传承祖先遗留下来的好家风好风尚,让家族成员找准人生的奋斗方向,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。
身为一名共产党员,张永华认为家风传承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记忆,更是一种家族共有的精神内核。家风更像是一个家族的共同信仰,有了这个信仰,一个家族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,让后代子孙因之产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,并体现在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。“比如张氏家族和谐团结的家风是超越了时空的依依血脉,对内,它让后代子孙在家族中找到自己的归属;对外,外人通过它来认识我们家族的特征和秉性。家是国的小单元,无论家庭结构如何变化,家风都是我们不能丢弃的珍贵财富,写家谱的目的也是要用家风作为凝集力,如果每个家庭的家风充满正能量,那么由家而国,整个国家就能充盈着由各个家庭会聚而来的正能量。”张永恒也认同妹妹张永华的想法,即家风正则国风正。
通过长期整理史料,张永华也因编家谱有了不少新发现。在奔赴山东探源的路上,除了寻找家谱中记载的张家祖居地,还要寻找“小云南”。在辽宁省内追寻张氏起源时,张永华发现有同姓族人祖先来自云南,因此张永华在青岛、即墨等地的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中,对“小云南”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记录,取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。为了找到“小云南在何方”的真凭实据,张永华从数十部元明清时期的史料,云南省地方志,国家地理词典,一些民间老家谱的记载中查找小云南的史料记载,同时亲赴山东各地收集社会调查材料,为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《小云南探源》专辑一书撰写出了内容详尽,论据详实的相关文章,并且在“小云南”的问题上至今笔耕不辍,坚持研究。
上至顺治八年始迁祖到现在2006年出生的张氏家族十二世家族历史,2007年,张永华在兄长张永恒的帮助下完成了编修工作,历时三年,五易其稿,最终15万字,200余页的《南台张氏族谱》印刷装订成册。张永华、张永恒告诉记者,他们为完成夙愿而高兴,却更珍惜编写过程中散发的浓郁亲情,族谱也因为浸润了亲情而更显珍贵。(鞍山日报)